
我認識她是在2012年第十九屆中國楊凌農高會上,記得是開幕后的第三天,天氣還寒,一個看上去大約40歲的婦女走到我的咨詢臺,我請她坐下,她不坐,站著問我:“老師,種地能賺到錢嗎?”我立即地回答:“那就看你種什么了,種出來的東西只要能商品化就能賺到錢。”“啥叫商品化?”她繼續問。“就是能賣出去。”我正要繼續說的時候,她卻轉身走開了。我也沒有太在意,也許自己的回答沒有讓她滿意。

談話中我了解到她叫王喜玲,陜西省扶風縣召公鎮吳家村人,曾開過理發店、在新疆摘過棉花、擺過地攤賣過鞋,后來又轉型開辦了養豬場。正當她快要走上致富路的時候,2011年,她被查出患有癌癥,為了治病只得賣掉豬,還欠下了十多萬元外債。屋漏恰逢連夜雨,災難又一次降臨,2013年,丈夫車禍身亡,徹底讓她成了貧困戶中的特困戶。

我說:“你的想法不錯,但單干不行,要創辦專業合作社,搞規?;洜I。”
“不瞞您說,創辦專業合作社的事情我已經開始著手了。這些年農村勞動力進城,土地閑置情況嚴重,我就想把大伙聯合起來一起干,有地的出地,有人的出人,有錢的出錢。這樣既能自己賺錢,還能帶領大伙兒脫貧。”
看著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的農村婦女,聽著她這極有想法的一連串話語,我有些吃驚,更令我吃驚的是她說干就干的精神。她看準苗木后,就開始留心行情,深入苗木產區進行調查。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做了一名苗木經紀人。一次吃飯,她聽到了鄰桌兩個大哥談到某某苗木緊俏,但就是找不著大批貨源。于是,她就走上前去,說自己能搞到貨源,然后要對方的電話和地址。兩個男人看著這個女人半信半疑,就故意說不會給她任何承諾也不會給她訂金。她說啥也不要,只要你們保證剛才說的話是真的就行,這一來反而把兩個男人給將住了。
這單生意她最后做成了,她不知跑了多少路,見了多少人,硬是把零散的貨源歸置在一起,掙到了苗木生意的第一桶金。雖然吃了不少苦,但她有了十足的信心。在婦聯干部鼓勵下,通過當經紀人,她不僅還清了所有的欠債,還成為扶風縣主動退貧第一人。更重要的是她開闊了眼界,對苗木市場有了更廣泛的認識。
說實話,她的見識,她實干精神和魄力確實震撼了我。我說:“這樣吧,今年農高會你還來,我陪你一起逛農高會,再給你介紹幾位專家和苗木經營人。”聽到這話她欣然說好:“今年農高會我一定來,還來找您。”

她又一次讓我震撼了!
到了2018年,合作社迅速壯大,自有苗木已達600多畝,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苗木過千畝,累計銷售苗木400多萬株,銷售總額超過兩千萬。一系列榮譽也接踵而至,尤其是獲得了國務院授予的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,還在北京會議中心作了首場報告會,之后又奔赴了8個省、多個市、縣,宣講了60多場次,聽講人次合計3萬左右。
在榮譽面前她沒有迷失,時至今日,脫貧致富后的王喜玲始終沒有忘記黨恩,沒有忘記政府,沒有忘記鄉親,沒有忘記農高會的奇遇。她也很認真地跟我說:“當然也沒有忘記您!”
之后,她每年都要參加農高會,每次都來看我,我們的聯系越來越多。她有敏銳的嗅覺,善于抓住時機,在農高會上看似平常無奇的事情她都能獲得有用的信息,她總是能虛心求教,當你給她講話的時候,她從來都不會打斷你,哪怕你講的她曾聽說或者已經知道,她都是很認真地聽完,然后會問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“老師,我們一些培育苗木的新方法能不能申請專利呢?”
“老師,現在發展大眾化苗木好還是發展特色苗木好呢?”
“老師,苗木市場不景氣怎么辦呢?”
……
每次遇到這樣的一連串的問題,我都不做對應的回答,而是歸納成一個完整的問題作答。
這次我是這樣回答的:“經營苗木的人有三個層級,第一層級,具備繁育苗木、栽培苗木以及園藝化技術,你給他百十畝地,他能按要求和標準把所需的苗木培育出來。第二層級,能夠把握市場脈搏,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作出調整,并能給第一層的人提供指導。第三層級,能敏銳洞悉政策走向,做出預判或相應的策略性布局,并能帶領第一和第二層次的人共同走向富裕。你覺得你現在屬于哪個層級,你應該成為哪個層級?”
她似懂非懂,但認真做著筆記,并反復詢問。我接著說:“你的第一個問題屬于第一層級,你應該吸引或培養幾個專業技術人員。你的第二個問題屬于的二層級,這是你目前應該把握的問題,大眾苗木適合規模種植,特色苗木適合特殊需求,培育苗木是為了賣出去。第三個問題基本上就屬于第三層級了,必須搞清楚市場不景氣的深層的和政策性原因。”

與此同時,王喜玲取得的成就以及產生的影響也得到了各級黨政部門的認可,并給予她全方位的支持。圍繞林木產業,她發起成立了陜西喜林綠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,逐漸培育、建立了“種苗選育-基地種植-苗木銷售-綠化工程 ”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,根據基地情況和市場需求情況,適時進行產業調整。新建溫室大棚40多個,實現四季苗木生產。開設了“扶風縣消費幫扶生活館”,成為全縣農副產品的一個輸出窗口,通過整合縣域農副產品,以購代扶、線上銷售、直播帶貨、對接全國扶貧832銷售平臺等多種形式,本著“資源共享、互利共贏”的原則聯動縣內20多家優秀企業,整合產業鏈資源,拓寬上下游渠道,打造扶貧產業生態閉環,持續提升貧困地區的產品與服務質量,為幫助農戶解決銷售難的問題,開展消費幫扶工作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2023年,她再次聘請我做她合作社的首席顧問,這次我答應了。這些年艱辛的創業歷程,也使她在政策適應性、市場把控力、經營理念和人力資源利用方面有了全方位的提升,現在她正以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,開辟新的宏偉藍圖。
但是,她始終認為,十年前,如果她不逛農高會,就不知道從何做起,就不會成立專業合作社,不會把鄉親們的希望變成現實,不會成為脫貧致富的典型,不可能獲得今天的成就和榮譽,也不會從喜玲到喜林!
季志平,陜西禮泉人,山東大學畢業,現就職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,研究員,碩士生導師,從事林業科學研究工作。曾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等多項大獎,出版的專業著作有《秦嶺林源藥用植物圖鑒》《四季林藥》《毛烏素沙地無灌溉植被恢復技術》等。2023年加入楊凌示范區作協,開始了文學創作,創作的重點是陜西關中方言,同時也創作詩歌和雜文。
網友回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