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劉銘義,1960年出生,北京市人,自幼始習書畫,師從李卿云、曹肇基先生研習中國傳統書畫。1990年赴日留學,1998年京都精華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碩士研究生畢業。
劉銘義,1993年第14回日本三田市美術展書法作品入選。1995年平安建都1200年記念書法作品被京都市收藏。1996年參加在榮寶齋舉辦的北京、東京、京都“三京書法展”(策展人)。2021年劉銘義書畫展在京都文化博物館舉辦?,F在日中文化藝術專門學??妥淌?。
1.傳承
1977年劉銘義師從李卿云先生學習書法,他按李先生所言將柳公權“神策軍碑”先放大描紅再臨帖(描紅是學筆法,臨帖是學形神韻)。李卿云先生還將不輕易傳人的筆法傳授給劉銘義,從此他步入了真正的學書之路。李先生教劉銘義書法的同時還給他講授書法理論,這為劉銘義在日后的書法理論研究上奠定了基礎。劉銘義在李先生家學習書法常見到師兄王連起先生(故宮博物院著名古書畫碑帖鑒定家),李卿云先生與王連起先生談論有關書法碑帖的鑒賞時,劉銘義在一旁認真聆聽受益匪淺,這也讓他對收藏書畫碑帖有了興趣、開闊了眼界。





2.臨帖
劉銘義楷書,初學柳公權后學歐陽詢、殷令名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顏真卿、趙孟畹讓冶?,这为刘铭义的楷蕶挛囦X思崾檔幕?,暑欫的楷蕶壴柦外圆、端庄典褦Q⑽氯笮勱?。刘铭义忻{菔?,先学諓傢?、董其昌、智永草書千字文、孫過庭書譜、米芾諸帖,后研習王羲之“集王圣教序、十七帖、蘭亭序”和王獻之諸帖。劉銘義繼承了古人的學書之道,臨帖一絲不茍力求神形兼備,他的行草書是集百家之長融會貫通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。
3.專研筆法
古人都用毛筆寫字但能成為書家者卻寥寥無幾,這是因為歷代書家視筆法為珍寶從不外傳,筆法只掌握在少數人之中,大部分人都是用毛筆寫字而無筆法,故難成書家。從這一點看筆法是學書的關鍵,而劉銘義雖然得到了李卿云先生傳授的入門筆法,但與之完整的古法用筆還有不足之處,于是劉銘義下決心專研筆法數十年,他不斷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並通過書法教學對王羲之的古法用筆終有所悟!劉銘義認為,王羲之執筆是五指撥鐙法,善用指法,運筆時捻筆轉換鋒面,側入筆中行(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),王羲之以側筆轉換方圓,提按鋒藏于點畫之中,揭切翻轉四面用筆。作書時指腕并用使點畫內方外圓,筆道平和有力。因王羲之完整的指法用筆失傳,故后人學王書有形而無筆。劉銘義以自悟出的王羲之筆法臨王書帖可以達到神形兼備、流暢自然。




4.立新意
劉銘義將所悟出的王羲之筆法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王鈞先生探討,王鈞先生對劉銘義所言王羲之運指筆法頗感興趣,隨提出“古今未見二王書風大字,你能書寫嗎”,劉銘義按王先生的提議,用悟出的王羲之筆法在各種紙上嘗試書寫王羲之書風大字,成功地將二王書風大字在生宣、熟宣及各種紙上再現出來。劉銘義在生宣紙上書寫50cm的二王書風大字,展示給王鈞先生,得到了王先生的高度評價。王鈞先生說:“劉銘義是我見到的最純粹的書法藝術家,他一心追求完美的書法藝術,探索二王書法真諦,提出了二王書是手指運筆這一重要特點,他再現了二王書法的精華,形成了以靜為動超然物外的藝術風格”。劉銘義研究的王羲之書法用筆也得到了日本各界人士的關注。
5.感悟
劉銘義在研習書法的過程中,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與古人書法理論相結合,對書法有自己的獨到見解:(1)他認為書法重在使轉,轉折處過方則鋒露、呆板;過圓則脫節、無力,轉折應內方外圓提按鋒藏于點畫中。
(2)中國書法是點畫藝術不是線條藝術,點在書法的起至轉折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,特別是轉折和鉤都是由兩個點組成的,故無點不成書!
(3)臨帖如讀書需要一生用功,只有這樣才能集百家之長成為自己風格,否則是信筆而書無跡可尋。在臨帖的時候應使用有澀力的紙,不易用平滑紙,用平滑紙臨帖易得形難得筆,這一點很重要!劉銘義的這些感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,他為學書者提供了正確的學書方法和書法鑒賞標準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劉銘義是在繼承了傳統書法的基礎上,以精妙的筆法再現了晉唐書法的魅力,也為今日書壇注入了一股清泉。我們期待劉銘義將多年的習書經驗與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書法愛好者,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。
網友回應